道教文化(一)
2018-07-06 来自: 山东青州圣水峪 浏览次数:1490
1、修心养性之处全真道修真宫
道教作为影响中国千年之久的三大思想派系之一,其思想渊源为先秦道家以及神仙家,其组织雏形亦可追溯到战国秦汉间的方仙道和黄老道,道教正式建立教团组织,则以张道陵天师在东汉顺帝年间创立正一盟威道为标志,故道教传承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1]。后又分化出许多派别,全真教是王重阳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在山东创立的“新道教”,由于其弟子邱处机一度受到成吉思汗的优宠,全真教在元朝达到了鼎盛时期,之后,全真教历经兴衰,直至清初,全真教在龙门派的带动下出现了短暂的复兴,龙门派也因此成为全真教乃至整个道教的##有影响力的派系之一[2]。
全真教创教于山东半岛,是山东道教的主要派别,在山东境内至今仍保存有大量文化遗迹,青州市弥河镇上院村西的全真修真宫就是其中之一。修真宫南临青山,北依松林,西有龙王庙、逄山殿遗址,门前古槐多姿,泉水清澈,自古为青州之胜景;据古碑 “秦松汉柏”之说该寺院应建于秦末汉初;从修真宫出土的北齐佛像基座及附近白衣观音庵遗址分析,这里曾是佛教寺院,应在唐朝末年被改为道观。现在修真宫院落为三进格局,南北44米,东西18.75米,由外及内依次为青龙白虎殿、三清殿和玉皇殿;青龙白虎殿东西分别有(鲸音)钟楼和(鼙韵)鼓楼,晨钟暮鼓,烟雾缭绕,俨然世外仙境;玉皇殿内 供奉宋太祖御赐龙牌,上书“皇帝万岁万万岁”。修真宫现存碑刻十二通,其中御碑二通,年代##为久远的一方为元代刻立,规制宏大,上为盘龙碑首,下有赑屃碑座,雕工精美,可惜碑身已被损毁,仅残存部分碑石,此外还有一方明正德八年重修碑,高3米,为青州现存第二高碑[3],这些古碑记载了修真宫的兴衰,铭刻了修真宫的幸事,为研究全真教龙门派的起源与发展和衡王世家的历史提供了参考依据。修真宫三面环山,花木繁盛,圣水泉常年喷涌不断,四季长流,是一处充满了文化底蕴、紫气环绕的好地方。
1)修真养性之洞天福地
“真”就是自然、纯朴、诚实、不虚假;全真即是至真、至善,是圆融无碍的,是尽善尽美的合一,是万全事物之本真,这个本真就是万物蕴含的道。[4]“修真”指学道修行,求得真我,去伪存真为修真。修真之名,古已有之,俗曰“修道”。真人乃修道人的境界,修持者均应胸怀大志,高瞻远瞩,终生勤奋,刻苦修持,德功并进,以求达到真人、真仙的上乘境界,故曰修真[5]。所以说修真就是修道,以修神,修气,修性,修体为要诀,通过对自身的不断修行,不断的找出自身的不足让自己更了解自己。
道教崇向山林,以修真成仙为目标,认为入山修炼,可以感受山中灵气,居于清静之地可以远离尘世腥膻,又能得到神灵保护和仙真高道指点;道教养 生要旨,在于清静、无为,这就应该排除尘世俗务,正心诚意,山中丰富的矿物质和药用植物,为道士采炼丹药制作仙丹提供了条件,正是道士们修炼##理想的地方,因此众多道士居山林潜心修道,道教宫观多坐落于风光秀丽的大山,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是修真养性、任物自然长育的地方。
修真宫“前有流水,后有高岗,左有层崖石壁,右有龙门山,巍巍峨峨,群山葱翠,凭高远望,东连广野,接于巨川。其宫之迤西,去地五百尺,清泉潺潺湲湲,涓涓滴滴,水旱不知,游鱼出没于清波,鸣禽奏管于乔木,樵歌牧吹于山野,林木蓊郁,负磈磊而绝尘嚣,此神仙之居[6]”,由此可见,修真宫背山面水,周围风景秀丽,是以内丹修炼为主的全真道士修道的理想场所,亦是人们远离城市喧嚣、贴近自然、修心养性的去处。
2)近代巨变
民国初期,修真宫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为45米;宫门称为青龙白虎殿,其东西分别是钟楼和鼓楼,宫门以北依次是三清殿、玉皇殿;三清殿内 供有道教的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玉皇殿内 供有“镇宫之宝”——宋太祖赵匡胤御赐龙牌[7]、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和八卦诸神[8]等神像;三清殿西为逄山殿和道房,宫东侧为仓库;当时修真宫内存有古碑二十七通,其中包括皇帝御赐石碑两通,一通仅剩赑屃和龙盘碑帽,另一通仅剩赑屃残块;宫内有古松十棵,宫周围分布古松逾百棵,这些古树枝繁叶茂,两个成年人合围也抱不过来的古松就有二十多棵。
修真宫延续千余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修真宫内尚有道众十人,香火不断。民国三十二年(1942年),时任礼义社长强行将修真宫近百棵大松树砍伐,在修真宫主持王通香道长的再三恳求下,才保留三棵。1947年春,解放军同国民 党军队在莱芜、沂水、临朐等地展开激烈战斗,当地一些反动势力和土匪趁乱抢掠百姓财物,修真宫也难逃劫难,王道长被迫携带“万岁牌位”到养老院村西一农户家居住。1949年春,桑村小学校长带领学生以破除迷信为由将宫中所有神像全部砸掉,没有砸坏的让学生拖到了宫外河里。1956年,本村学校缺少桌凳,宫内仅剩的三棵松树被伐掉做了桌凳;文革期间“万岁牌位”也被毁掉了。从解放初期到1980年修真宫一直是村里林业队、铁匠铺、水利队驻地;1968年兴修水利和发展农村机械化,部分石碑被用来做了柴油机底座,较好的石碑用于重修卧龙桥、铺渡槽和水渠,明正德八年重修碑做了粮食囤底。1980年以后,村里将林业承包到户,因无人管理修真宫墙倒屋塌,断壁残垣,杂草丛生,除三清殿东西山墙和钟楼外已变成一片废墟了。
至此,“制度##,气象森严”的修真宫已景象萧条,碑文中提到的“秦松汉柏”、“大松数十”、“龙牌”已不见踪影,石碑也都在建设中派上了用场,也正是因为修工程需要石材,这些石碑才得以保留下来,为解读修真宫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为研究全真教龙门派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衡王世家提供了实物证据。
2001年,时逢太平盛世,村民赵传国为使家乡古迹再现,传承历史文化,决定重修修真宫,并得到许多村民的响应并捐款。同时他找到村中年长者和1950年离开修真宫的##几位道士[9]了解情况,根据他们提供的线索和资料,重修了卧龙桥、青龙白虎殿、三清殿、玉皇殿、钟楼、鼓楼和围墙,重塑神像,将找回的十二通石碑(古碑残片;赑屃御碑;《明正德八年重修碑》;《明万历十六年重修碑》;《明万历三十三年重修碑》;《明末重修碑》;《清康熙四十年重妆修真宫三清神像记碑》;《清康熙五十二年重修碑》;《清乾隆九年重修碑》;《清嘉庆十二年重修玉皇殿序碑》;《清嘉庆十二年信女题名碑》;《清光绪二十七年重修碑》)移到宫内重新安放。重修后的修真宫焕然一新,在新时代以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3)创建时间
对于修真宫的创建时间,早在明代就已不可考。修真宫现存四块明碑在谈及其始创时间时,皆含糊其词。《明正德八年重修碑》言:“神宫之所,不知起于何时、建于何代。”《明万历十六年重修碑》称修真宫“不知建自何代”。《明万历三十三年重修碑》言:“其秦松汉柏、古碣龙碑,盖不知建于何时。”《明末重修碑》言:“其始创不可考。”但明清两代临朐方志,对于修真宫的创建时间却有记载。光绪《临朐县志》认为修真宫创建于宋代,其言:“修真宫,在县北十里养老院,宋建,元时修。”嘉靖《临朐县志》认为修真宫创建于元代,其言:“修真宫,在县北十里,元时建。”显然,现存方志资料对于修真宫的创建时间主要有两种观点,即宋代说与元代说。由于方志资料讹误很多,且各种方志又存在矛盾,因此,要弄清修真宫到底创建于宋代还是元代,必须经过一番详细的考证。[10]
修真宫内现存魏国升撰《清嘉庆十二年重修玉皇殿序碑》言:“养老院庄西有观曰修真宫……余弱冠时,受业于锡侯聂夫子,暇则世兄西园公华翰偕余游之。读其碑,知元奉勅重修,明衡府捐银重修,其曰肇自炎宋,盖传语也。”显然,魏国升认为修真宫始创于宋代之说只是“传语”,并非事实。魏国升生存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当时修真宫碑刻尚未遭到破坏,而且从其言“读其碑,知元奉勅重修”来看,他显然读了修真宫当时存在的碑刻,而他仍然认为修真宫“肇自炎宋”乃“传语”,这说明修真宫当时所存碑刻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其创建于宋代。在现存所有史料中,只有清光绪《临朐县志》认为修真宫创建于宋代,以往的史料并没有修真宫创建于宋代的说法。这说明在清光绪以前,一般认为修真宫创建于元代,而不是宋代。清光绪《临朐县志》关于修真宫创建于宋代的说法很可能来源于赵匡胤在修真宫养病的传说,有实物证据,即赵匡胤御赐“龙牌”,这个牌位一直供奉于修真宫之内,《清乾隆九年重修碑》说:“视殿宇,观神像,谒龙牌。”其中所言之“龙牌”即此。上院村稍微年长一些的村民都曾亲眼见过这个牌位,至今还能明确说出它的尺寸大小。20世纪60年代,“龙牌”被毁坏。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传说和“万岁牌位”的存在,当地村民一直传言修真宫始建于宋代。清光绪《临朐县志》很可能是采纳了这种说法才认为修真宫为“宋时建”。
在重修修真宫时发现了一些佛教经幢和北齐佛像基座,以及附近白衣观音庵遗址,博物馆专家推测修真宫这个地方在宋代甚至更早的时期就已经存在,只是当时不是道观而是佛寺,后来才改为道观。修真宫周围有很多古老的松柏,这些古树非常粗大,若没有上千年是长不到这么大的,在理论上这些推断是合理的。金末元初,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之后,凭借成吉思汗赐予的各项特权,全真道得以飞速发展,当时许多废弃的佛寺被改为道观,耶律楚材的《西游录》与释祥迈的《大元至元辩伪录》对此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修真宫是元初由佛寺改建而成,不是没有可能。
在重修修真宫时,还发现了一块石碑残片,能够清晰的辨别出“记”、“县”、“贞祐元年十”、“谷道士陈”和“机”。贞祐元年是1213年,当时正处于金、元、南宋对峙阶段,贞祐是金宣宗的年号,碑文内容中用到金国皇帝年号说明立碑时的山东在金的统治之下。根据青州历史,南宋末年,宋金长期战争对峙,蒙古国开始发起对金国的战争,1213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攻陷益都府(今青州),不守而去;1217年,蒙古名将木华黎又率大军攻下益都府城,弃城去,府卒张林乘机掌管府事,归附李全,益都又纳入南宋版图;之后的战争都在蒙古与南宋之间,也就是说金在1217年以后就不再统治青州地区[11],所以此碑应立于1217年之前,碑文中提到贞祐元年说明至少立碑时已经是贞祐元年,因此这块碑应立于金统治青州的1213年到1217年之间,此时的南宋政权还存在,可以说在南宋中后期修真宫已经存在。碑文中提到“道士”,至少可以说明当时的修真宫已经与道教有关,但还不能断定这里已经是道观,因此当时属于哪个教派还不能确定。
根据石碑残片上的“贞祐”和“机”,猜测这块碑可能与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有关。1208年后,丘处机足迹遍及青州、登州、莱州等地,贞祐二年(1214年),丘处机应金驸马都尉仆散公,帮助招抚山东益都杨安儿起 义军,为金王朝效了大力[12]。这块石碑有可能是为了嘉奖丘处机而建或修缮各地道观时所立,碑文先记载了贞祐元年发生的事,又记载了贞祐二年丘处机的义行。或许仅仅是贞祐元年在这里建立或修缮道观或这一年由于战乱宫观受到破坏,立碑时讲述了当时发生的事情而已。
通过对现存碑刻、遗迹和方志资料的分析,仍然不能确定修真宫的创建时间,但根据已有文字材料足以证明,南宋中后期(1217年以前)修真宫已经存在,什么时候由佛寺改为道观依然是个谜。
4)宗派归属
在修真宫现存碑刻中,有九块碑提到了修真宫住持以及道士的姓名,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如下:
《明正德八年重修碑》言:“正德癸酉岁,羽士张守安时为本宫住持”。题名中又言:“本宫道众董守春、张太玉、朱太广、蒋太学、黄志先、祖太渊、杨太征、李太祥、刘太亮、吉志余、高清林、吴清梅、吉清显、王清贵。”
《明万历十六年重修碑》言:“高唐千岁之重建于前,住持李一从之继成于后也,前有石以勒之矣。兹建新碑,载迹不容以无记也。道友郑太和辈请文于予,予喜其立心之正、作事之敏、礼神之恭,乃勉而书之”。通过以上这段话可知,李一从曾为修真宫住持,郑太和为修真宫道士。该碑题名中还提到“道会司李南阳、李来继”,又有“朱自实、高一茂、蔡聚阳、唐希阳、王凤阳、魏阳喜、杨或阳、胥来仙、王来胜”等。道会司李南阳、李来继虽然参与了重建修真宫工作,但仍然不能确定他们是修真宫道士,所以,暂不把他们列入修真宫道士的行列。至于朱自实、高一茂、蔡聚阳、唐希阳、王凤阳、魏阳喜、杨或阳、胥来仙、王来胜等人,虽然亦没有明确说明是修真宫道士,但《明万历三十三年重修碑》曾提到高乙(一)茂、魏阳喜为修真宫道士,又《明末重修碑》修真宫道士题名中也有魏阳喜,那么,其它七位也极有可能为修真宫道士。
《明万历三十三年重修碑》言:“本宫道众:李乙从、高乙茂、徒弟戴住阳、魏阳喜、王教书、苏阳臣。”
《明末重修碑》言:“乡民詹汝卿辈再新三清殿,力不能及其它,羽士苏阳臣主东岳庙祀,去宫稍远,然素喜修(下缺) □后也。遂毅然任之,走启于今(下缺) □好施者来助之资。逾年而工告成,视昔加壮观焉。”据《明万历三十三年重修碑》,苏阳臣曾为修真宫道士,而从该碑所反应出来的信息看,苏阳臣后来离开了修真宫,做了东岳庙住持,但即使如此,他仍然主持重修了修真宫。同碑又言:“发心弟子:苏阳臣,徒弟宋来夏,宋来春、李来迎,侄董来用;徒孙魏复庆、李复寿、赵复集、蒋复馨;重孙张本曾、傅本茂、张本盛、李本旺。”还言:“本宫道众:占演和、戴住阳、魏阳喜、魏演香、王阳乾、贺全宁、王来景、王全明、张全邦、赵全兴。”显然,以上所列“发心弟子”乃苏阳臣的徒子徒孙,他们极有可能为苏阳臣所住持的东岳庙道士,而非修真宫道士。然而,苏阳臣本为修真宫道士,以上“发心弟子”,既然大多为苏阳臣的徒子徒孙,那么,他们应该属于修真宫支脉,而从他们发心重修修真宫,也可以看出他们与修真宫之间的亲密关系。
《清康熙四十年重妆修真宫三清神像记碑》题名中言:“道会司李教真,徒弟王永□,徒孙陈元福、葛元松,曾孙张明□、曾明□。”以上题名,虽没有明确指出是修真宫道士,但在该碑题名中,只列有以上六位道士,而无其他。显然,这次重修工作是在他们的主持下完成的。因此,他们极有可能是修真宫道士。
《清康熙五十二年重修碑》题名中言:“住持道人李本乾,徒弟丘何修、茂何卿、李何伦、钟何伶、赵何猁、张何仁、徒孙李教祥、曹教祯。”
《清乾隆九年重修碑》题名中言:“住持道人朱元景。”
《清嘉庆十二年重修玉皇殿序碑》言:“住持道人郝明馨、率徒时金万,徒孙孙玉山、□玉柱。”
《清光绪二十七年重修碑》言:“住持王巧金,徒弟马通云、侄王通香,徒孙郭此兴。”
在以上九块碑刻中,共提到75位道士姓名,除去重复和不能确定是否为修真宫道士的李南阳、李来继,再除去黄志先、吉志余、朱自实、占演和、魏演香、贺全宁、王全明、张全邦、赵全兴等派属与辈份一时难以确定的九位道士,尚剩余64位道士,现把这64名道士姓名按辈份排列如下:
守:张守安、董守春
太:张太玉、朱太广、蒋太学、祖太渊、杨太征、李太祥、郑太和、刘太亮
清:高清林、吴清梅、吉清显、王清贵
一:李一从、高一茂
阳:蔡聚阳、唐希阳、王凤阳、魏阳喜、杨或阳、戴住阳、苏阳臣、王阳乾
来:王来胜、宋来夏,宋来春、李来迎、董来用、王来景、胥来仙
复:魏复庆、李复寿、赵复集、蒋复馨
本:张本曾、傅本茂、张本盛、李本旺、李本乾
何:丘何修、茂何卿、李何伦、钟何伶、赵何猁、张何仁
教:王教书、李教真、李教祥、曹教祯
永:王永□
元:陈元福、葛元松、朱元景
明:张明□、曾明□、郝明馨
金:时金万
玉:孙玉山、□玉柱
……
巧:王巧金
通:马通云、王通香
此:郭此兴
通过这样一排列,可以清楚看出,从明正德八年(1513)至清嘉庆十二年(1807),修真宫道士的传承系谱是:守→太→清→一→阳→来→本→何→教→永→元→明,查北京白云观藏《诸真宗派总簿》,这正是全真道龙门派的传承系谱。全真龙门派传承系谱前二十字为:“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除个别文字的差别外,即“一”写作“乙”、“合”写作“何”、“圆”写作“元”等,修真宫传承系谱与龙门派系谱基本一致。显然,明正德八年(1513)至清嘉庆十二年(1807)294年中,修真宫全真道龙门派道脉自第八代一直传到第二十代,未曾间断。
二十代以后,情况有所变化。《清嘉庆十二年重修玉皇殿序碑》言:“住持道人郝明馨、率徒时金万,徒孙孙玉山、□玉柱。”而《清光绪二十七年重修碑》言:“住持王巧金,徒弟马通云、侄王通香,徒孙郭此兴。”由嘉庆十二年(1807)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修真宫传承系谱为:“明→金→玉……巧→通→此……”。由于修真宫碑刻曾遭到毁坏,其中间断了近百 年,虽其如此,但仍然可以由其传承来看出修真宫派属的变化。因为“明→金→玉……巧→通→此……”这样的传承系谱,恰与奉王处一为祖师的嵛山派相合,嵛山派传承系谱前二十字为:“清静无为道,至诚有姓名,金玉功知巧,通此加地仙。”由“玉”字辈至“此”字辈,中间隔了四代,自嘉庆十二年(1807)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相隔94年,传了四代,平均每代约23年,这基本上是合理的。以上说明,自清嘉庆年间开始,修真宫不再属全真龙门派,而是改为全真嵛山派。
当然,以上情况也有例外,比如上面提到的派属与辈份一时难以确定的九位道士,即黄志先、吉志余、朱自实、占演和、魏演香、贺全宁、王全明、张全邦、赵全兴。其中黄志先与吉志余出自《明正德八年重修碑》,朱自实出自《明万历十六年重修碑》,其余六位则出自《明末重修碑》。黄志先、吉志余、朱自实三人的宗派归属很难确定,但其余六位却可以寻出点蛛丝马迹。占演和、魏演香、贺全宁、王全明、张全邦、赵全兴六位出自一块碑,说明他们之间有一些关联,假若设想他们之间有一定的传承关系,那么,显然是由“演”字辈传至“全”字辈。在“七真道派”中,只有奉郝大通为祖师的华山派有“演”字辈与“全”字辈排在一起的情况。华山派传承系谱前二十字为:“至一无上道,崇教演全真,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其中“演”字辈属于第八代,“全”字辈属于第九代,由此可以推断,他们六位可能属于华山派。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知道,自明正德八年(1513)至清嘉庆十二年(1807)间,修真宫一直是由全真道龙门派主持。当然,其中也有其他派别的道士居住,比如,明朝末年,修真宫内曾有一段时间是龙门派与华山派混住。自清嘉庆年间开始,修真宫由龙门派主持转变为由嵛山派主持,而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
对于全真道龙门派的创派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陈教友在《长春道教源流》中认为,七真道派应该产生于明代。而王志忠在陈教友的基础上,又把龙门派产生的时间进一步为明代中后期,他言:“我们可以初步推论,道教龙门派是明代中后期全真道士在秘密授受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全真教改革派。是对元代全真教从兴起、鼎盛到腐化以至于萧条的一种反思和扬弃。”但王志忠的这一观点仍然只是依据明代宗教政策作出的一种推测,尚缺乏确凿的证据。青州修真宫现存碑刻至少说明,全真道龙门派在明正德年间已经存在,从张守安与董守春属于全真龙门派第八代来看,若按照23年一代来推算,八代需要184年时间,而自明正德八年(1513)上推184年,则恰好为元武宗时期(1307—1311),这个时间比修真宫现存元代残碑的立碑时间略晚,比方志资料所提到的元统元年(1333)、元统二年(1334)略早,由此##可以推断,全真道龙门派在元代中期已经立派。
5)历史兴衰
由于修真宫碑刻曾遭到严重破坏,仅凭现存十二块与道教有关的碑刻,很难理出修真宫历史兴衰的全貌,但好在这十二块碑刻在时间分布上比较均匀,通过对它们的解读,可以理出修真宫从元至清末历史兴衰的概貌。能代表一个宫观兴衰状况的因素,主要有宫观规模、道众人数与庙产多寡等三个方面的因素,下面按照这三个方面,对修真宫的历史兴衰进行考察。
⑴规模。根据现存赑屃御碑篆额为“全真修真观记”可知,修真宫未升格为宫之前称之为“修真观”。至于它升格为宫的具体时间,史料阙如,不得而知,但根据《明正德八年重修碑》称其为“修真宫”,可知至少在明正德八年(1513)以前,修真观已升为宫。本文部分已经提到,据清光绪《临朐县志》记载,修真宫内曾有元元统元年(1333)与元统二年(1334)两块元碑,而现存元代残碑很可能还早于以上两碑,修真宫内曾有过这么多的元碑,这说明其在元代中期较为兴盛,曾多次重修,其升格为宫极有可能就在这段时间。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目前尚无确凿的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由于修真宫的元碑已遭破坏,对其历史兴衰的考察只能从明正德八年(1513)入手。据现存相对较为完整的九块碑刻,梳理其宫观规模发展变化状况如下:
①《明正德八年重修碑》:
县治西北二十里许有曰修真宫,其中三清殿、老君堂,此古迹。神宫之所,不知起于何时,建于何代,岁时久远,风雨震凌,墙垣坍塌,庙庭倾圮,神像剥蚀,不堪瞻仰。正德癸酉岁,羽士张守安时为本宫住持,为人清心寡欲,居养淡薄,晨昏香火,暮礼朝参,奉道至诚。兼充衡府家庙司香烛道士,乃发虔心,募缘修造,大兴土木,建正殿三楹,后殿三楹,神门三楹。朽腐者易之,倾颓者更之。林樵坚良,工惟精 致,瓦必陶贞,石必砻密,山节藻 ,栋宇翚飞,规模深邃,巍然耸出云霄之表。神像重为金饰,侍卫森然,焕然一新,足以起人心之敬畏,为四方之观澹。禳灾祈福者有焉,誓神免祸者有焉。
通过以上这段碑文可知,在明正德八年(1513)以前,修真宫主殿为三清殿与老君堂,明正德八年(1513),修真宫住持张守安得到衡王府的支持重修修真宫,“建正殿三楹,后殿三楹,神门三楹”,大大地扩展了修真宫的规模。
②《明万历十六年重修碑》:
青有养老园,实古名区,当益骈坌境。有宫曰修真,内有庙二:曰玉皇殿,曰三清殿。制度##,气象森严,不知建自何代。衡高唐老 千岁,命匠鸠工,坛壝焕然,视前尤称大壮。跂翼矢棘,鸟革翚飞,伟哉!妥神之祈,迄今山无乖异,而岵屺原隰亿兆安堵大郡皆神护庇也。是以英灵所感,香火云集,诸众祈祷,靡不类应,御灾捍患,神休居多,而庙貌之壮丽,金碧之辉煌,高唐千岁之重建于前,住持李一从之继成于后也,前有石以勒之矣。这一块碑告诉我们,明万历十六年(1588)以前,修真宫主殿为玉皇殿与三清殿,这次没有提到老君堂。明万历十六年(1588),在高唐王的支持下修真宫又##得以重修,重修之后的修真宫“香火云集,诸众祈祷”,庙貌壮丽,金碧辉煌。
③《明万历三十三年重修碑》:
迩年以来,墙垣圮废,景色萧条,殿宇虽未倾颓,盖已有瓦漏而……□人詹汝卿等,久□□□相邀立社,名曰香头社,至今三年余矣。前年立大门三楹,至今年……工于……皇殿,其瓦损者更之,木□者易之,圣体侍像重加金饰,殿前筑一甬道,连于大门之内,……一新焉。中则无募缘之僧道,外则无舍财之施主,其一钱斗粟,皆取于一社之中;片瓦磈石,皆……之力。规模虽小,用力则□□矣。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在修真宫香头社##詹汝卿等人的主持下,增建修真宫大门三楹,第二年,又重修玉皇殿,为玉皇神像重加金饰,并“筑一甬道,连于大门之内”。
④《明末重修碑》:
……起而峭,是为龙门山。旁多复岭,逶迤循山径而入,可二三里,林木蓊郁,石泉清冽,负磈磊而绝尘嚣,真异境。……三清、玉皇神祠在焉。……日就倾圮,乡民詹汝卿辈再新三清殿,力不能及其它,羽士苏阳臣主东岳庙祀,去宫稍远,然素喜修……□后也。遂毅然任之,走启于今……□好施者来助之赀。逾年而工告成,视昔加壮丽焉。
这块碑提到乡民詹汝卿再次重修三清殿,由于碑刻的残损,这次重修三清殿是否与上碑重修玉皇殿同时,已不得而知。詹汝卿修完三清殿之后,力不能及其它,苏阳臣乃出面主持重修,并##终完成了这次##大修工程。
自然风光
自然风光